空檔年之內部整修 Part 1 (My Internal Renovation for Gap Year)

「堅持到最後一刻也是一種信仰。」

蔡秉言 Jeff Tsai
18 min readJul 7, 2022
燃燒的時鐘、無處安放的眼 | cover design for part I

去年夏天從位於亞美尼亞 (Հայաստան) 的高中畢業後,我決定休學一年,飛回台灣進行我的空檔年 (gap year) 之旅。一般來說,高中生的空檔年是個利於身心靈沉澱及探索個人興趣的好時機,使學涯的片刻中斷不留白。在追求刺激又富深度的壯遊之旅上,有人在哥斯大黎加進行志工服務、前往厄瓜多與當地師傅學技藝或搭乘「海上教室」與世界各地的學生暢遊多國。值得一提,有許多國外組織是願意提供獎學金及助學金讓學生去追求一趟他們無法支付的旅程!面對類似的機會擺在眼前,我曾思考過先不要回台灣,在外繼續闖蕩一番。最遠好像可以到墨西哥當志工,但我想回家了

回首高中大考時不健康的身心靈狀態:漸漸失去學習的動力,對未來感到迷茫,吃不好睡不好;空檔年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內部整修。過去這一年,我只有待在高雄,偶爾北上或去東部旅行。除了打工賺錢應付家裡開銷,還得顧慮到未來機票、簽證及大學生活費。該整理的思緒,收拾的情緒,就來個大掃除吧!

凌晨四點多的鼓山天空

通常我很少會在網路上看到需要賺錢、存錢才能留學的大學生,所以我想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觀點。我不同意只有家境雄厚的人才有資格踏上空檔年,畢竟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不一樣的課題。人生出題時,願意解題、分析,我想也會讓自己的故事更增添一分不一樣的深度。

以下是我在疫情時代下的空檔年,學到的六件事情。

目錄 LESSONS FOR THE DAY第一課:任何閱讀與寫作將化為教學的養分第二課:相信一件事就堅持做到底吧!第三課:有時候,你真的得停下來好好休息

第一課:任何閱讀與寫作將化為教學的養分

Lesson 1: Any reading or writing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your teaching.

去年在度過 20 歲生日後,我下定決心要找一份家教的工作。從發想自我介紹到填寫服務內容至臉書家教社團上,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專長及教學上有把握的主題。最後,我將重心放在英文口說訓練、簡報製作及學校課後輔導這三大方向。在過去一年間,我成功接到五名學生,年齡層涵蓋國小、國中及高中,並自行設計了超過 60+ 小時的教材,舉凡自然科學、人文歷史、全球議題探討應有盡有。我很開心可以遇見願意讓我放手準備教材的家長和學生,所以也能以另類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們的英文實力。相對來說,我也有在去年年底已經關閉的 104 家教網試教過兩名成人學生,很可惜成人美語對於我來說挑戰難度還太高,而且眾多網友能證實接案成功率非常低。

一系列的教學 PPT 及考試資料

從小我就喜歡閱讀。我可以每天放學就跑到學校頂樓的圖書館看小說,而且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這也讓我渴望在未來的職業裡有說故事的能力。從國中開始,我被分到了學校裡難度最高的英文班,從此以後躍進文學的世界裡,在這過去八年來讀了五花八門的中文及英文書。我喜歡三毛在《撒哈拉歲月》裡真摯又具韌性的文筆,Steinbeck 在《人鼠之間》裡描述勞工階級的那份坦率,Min Jin Lee 在《柏青哥》中對於求生慾的剖析耐人尋味。這些閱讀材料都成為了我上課時可以討論的內容。每個月,當我需要設計新的教材時,我都會回溯看過的文章、書本及電影去尋找靈感。

「在撒哈拉的天空之下,我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cr. NEOCHA
book covers | cr. NERDLY & Carousell

除了幫助學生強化溝通技巧、解決課業問題外,我相信寫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要讓想法轉變為文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會派功課給學生,根據不同年齡層有不一樣的字數限制。學生的作業完成後,我會把不對的文法及單字圈起來,鼓勵學生先自行修改再來詢問我。或著,若是高中生,我會在 Google Docs 上面給予可參考的建議,順便在留言欄裡留下一些將語詞變得更優美的方式。除此之外,我的作業一概都不太愛使用既有的市面教科書。如果是要追求一般體制內升學的課業表現,可能我的方法只能部分參考。

對於想要接看看國際學校學生的家教們,對國外升學體制有一定的了解會有加分效果 — 教高中生更甚。學生及家長如果喜歡你也會向你諮詢申請大學的流程。

今年有真切感受到我的教育歷程是可以幫助他人獲取知識的,因為會念書不一定會教書將擅長的事物解釋的顯而易懂也是一門專長。長年累月的閱讀和寫作量讓我的上課方式更有彈性,從法國殖民史談回台灣的轉型正義,基本眼球構造到氣喘發作,不只是學生有學到新的知識,我也在複習以前曾接觸過的教材、想法及見解。對我而言,一對一家教的上課方式就是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從他們熟悉的話題衍生挑戰使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挑戰的過程未必輕鬆,但是他們願意去挑戰自己也是一種表達在乎的方式吧!

每日作業範例

推薦平台:臉書專頁

優點

  • 新手友善
  • 外國人友善
  • 各式各樣的學習需求都能滿足
  • 排版乾淨
  • 家長素質高
  • 貼文有管理員把關
  • 有經驗的家教會將教學成果公布
  • 某些家教會做公益,中低收入學生免學費,佛心來著

缺點

  • 版上爆炸多貼文,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過濾及尋找到適合的家教
  • 新手無教學評價參考
  • 如果沒有放照片,觸及率會比較低
  • 可能會有怪人私訊 FB (低風險)

建議

  • 新手可多參考版上/Dcard/PTT 行情價來衡量收取學費的標準
  • 務必跟學生家長制定好學費繳交時間,免得造成誤會
  • 私人家教通常不會簽合約,純粹信用問題,所以大家還是要多多保護自己的權益。
  • 請建立 Google 表單標註上課內容、時段及日期和應繳金額
  • LINE 上面的對話紀錄要保留
  • 轉帳紀錄也可以請家長截圖傳送
Google 表單上詳細的教課內容、時長、時薪欄位等資訊
繼續閱讀 | 回目錄

第二課:相信一件事就堅持做到底吧!

Lesson 2: Persist in the one thing you believe in!

我花了811天才完成人生中第一部有待加強的紀錄片,五月於 YouTube 上線。沒過多久,我也將第二部紀錄片產出。兩部片長總共是一個小時五分鐘又29秒。從國一開設自己的電影部落格,國三亂寫亂拍一部短片到高中攻讀了兩年的高階戲劇課程;我終於累積了點信心跟實力去完成這兩部作品。

《閃回計畫》官方宣傳海報

第一件作品名為《閃回計畫》(點擊觀看):這部片子紀錄了世界聯合學院 (UWC) 的學生在校兩年的經驗,透過每學期末的鏡頭前對話,去反思自身的成長軌跡。如果各位想要知道疫情,封校及 IB 體制對於學生身心靈健康的影響,這部片子是沒有在跟你客氣的,全數對話透過剪輯呈現最真實的情緒。省去了生活濾鏡,我們每個人都有疲乏的時刻,但我總認為是那份願意繼續嘗試的精神才讓 UWC 這個社群如此有凝聚力。

第二件作品名為《黑棘李》(點擊觀看):這部紀錄片的性質偏向 Vox/Nerdwriter 的影片論文 (video essays),講述著亞美尼亞境內受家暴的婦女在家庭和司法上遇到的不公不義,蒐集了各大類別的學術論文及書籍,才有辦法把這個龐大且複雜的社會議題濃縮在半小時以內介紹完畢。除了自編自導以外,我和我的三名同學也有前往葉理溫 (註一) 的女性救助中心 (Women Support Center) 和倖存者及主管訪談。 本計畫為 2020 年加州 The Changemaker Project (TCP) 的決選企劃案,耗時近兩年才把它做完。創辦人 AnnaLise 說過許多報名的 UWC 學生都撐不到最後關頭把成品做出來。在此勉勵所有 UWC 學生如果做不到,請不要報名 ❤

《閃回計畫》&《黑棘李》主視覺 — 眼尖的你一定有發覺它們的 aspect ratio 不一樣

我從小就很喜歡看電影,甚至把電影當作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舉例來說,我為了 IB 英文科的高階論文重看了《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至少五六次,以拆解每個片段中的人物互動。既然愛電影就要去理解它,對於喜歡的事物都將不可逆的走向持續深入、探究的境界。或許是因為這樣子,我都很害怕我做出來的任何影片不好看。為了克服與生俱來的完美主義者心態,我決定硬著頭皮也要做下去,反正會有什麼損失呢?那就先從《閃回計畫》的拍攝、剪輯過程 (註二) 說起吧。

大家都以為召集 UWC 學生很容易,但每個人每天都有事情做,滿檔的行程使人連停下來喘氣的時間都顯得珍貴:《閃回計畫》就是在一個平凡無奇的第一學期末下午拉開序幕的。由於之前看過英國紀錄片《成長系列》(Up Series) 的解析,我也一股腦地對「記錄人生」產生莫名的敬畏。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人的短期記憶每過一段時間就會被歸類至長期記憶,或著被遺忘。如果有個時空膠囊可以喚醒這些回憶呢?我在入學沒過多久後意識到在 UWC 紀錄生活是件難能可貴的事,畢竟出國念高中也是件人生大事。我從學校的小學部拉了一塊地毯到教學大樓,每個朋友或同學就坐在地毯上輪流被我訪談。請注意,這裡的選字是「被」,因為我總覺得第一次拍攝不夠自然有默契。從攝影器材到場地的挑選,我幾乎都做錯了,導致我在後製的時候要消掉一堆背景雜音,卻又要保留人聲。心裡責怪自己根本是沒事找事做,有夠蠢的。於是在這裡要感謝我所有願意參與拍攝的 co-years (註三),他們願意相信這個計劃根本就是個奇蹟。

四個學期的受訪影片定格— 眼尖的你一定有發現每學期的取景地點都不一樣。

到了第二及第三學期,亞美尼亞及世界都陸續遭受嚴重的衝擊。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的戰爭至全球疫情升溫,許多 UWC 學生也是歷經屢屢波折才能回家甚至回到學校讀書。與此同時,經歷了一年的藝術科洗禮後,我對於這項計畫也有了更明確的走向。我要有好的攝影,打光,背景跟音響設備才能塑造接近我想要的氛圍。在拍攝這兩個學期末的影片時,我發現大家都變得更成熟了,光是課業、疫情及成長帶來的情緒衝擊是又快又衝的。我希望這些時刻都有被記載下來。新加入的一年級生們也對 UWC 校園新的面貌有不一樣的感觸,畢竟人到海外又得被關在校園裡,心裡肯定也不是滋味。最後一個學期的篇幅最長,最主要是供我的 co-years 反思他們在校園裡到底留下了些什麼?天底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如往常,因為大家學期末都很想跟朋友聚聚,享受最後的時光,我的出現反而很掃興!但是,大家還是願意把所有情緒交給我,交給電影,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吧

英國紀錄片《成長系列》| cr. TIDF in Taiwan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回國後,剪輯《閃回計畫》帶給我龐大的精神壓力,因為我很討厭做事半途而廢,所以會想把答應自己的事情做完。從設計主視覺,音軌編制,影片調色,錄製旁白,到確保剪輯後對話的流暢度,這就花了我半年。這中間,我還借了家人的 iPhone 跟弟弟跑去高雄美術館補拍結尾,著重在「往前走」(moving forward) 的視覺意象。我也會抽空問身旁的朋友「腳本寫得好不好?」、「影片節奏有什麼需要地調整的嗎?」等等,老實說一點都不簡單。完成的執念逐漸融進去我的夢魘裡,有時一睜開眼就是想著要剪影片,被折磨的心甘情願。因為我相信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所以我願意繼續。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黑棘李》。

繼續閱讀 | 回目錄

這部片的製作過程可說是多災多難。早在三年前的十二月,我和三位好友就已經報名參加之前提到的加州 TCP 機構。我們除了要在暑假完成 TCP 所要求的「領導者課程」還得發想一個社會議題做計劃的探討。當時的小組長其實也沒想好要做什麼,我也只是剛好被邀請就糊塗的加入團隊了。事過境遷,很多決定再檢視就顯得很「掉漆」,台語的意思就是很遜。我們這個團隊在兩年間失去一位隊友,又添一名,完成了在女性救助中心的兩段訪談和在當地小鎮的 B-Roll,僅此而已。我們畢業的時候連個像樣的腳本跟企劃案都沒有,就連最後 TCP 的成果驗收,我們也只能拿出一段預告片當作是正片的宣傳,想起來就覺得我們對待這項企劃的心態是不及格的。這段經驗讓我深深體會了挑隊友、合作跟分工的本質:很多事情要一起分擔,而不是想說誰會主動去做,自己就能插手不管

迪利然一隅 — 這張構圖是我意外收穫的,調色上我記得是富士濾鏡
女性救助中心訪談片段 & 迪利然一隅 (二) — 2020 Dec. & 2021 Apr.

今年回到台灣後,我開始進行大量的閱讀,從每個文章去做衍伸研究。雖然我常常嫌 IB 又貴又難讀,但是它帶給我的學術訓練可是無與倫比的扎實,說對它又愛又恨根本不為過。我在兩個月內把需要用到的資料做歸納接著寫筆記,將每個值得紀錄的數據都標註起來,好方便寫腳本時拿出來做參考。我之前還曾想過要在學校動用身為校友的影響力去製作一段「戲劇性重演」的橋段,沒想到大多數談好要合作的人已讀不回,根本就無力進行任何事情。緊接著,由於訪談片段是以亞美尼亞文進行的,我根本就聽不懂也無從開始剪輯。光是找字幕師或著旁白就被無數人拒絕,你說 UWC 的同學情誼有多好,那個都是日常要去經營的。很慶幸的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就算是一個人感到孤單受挫時也是受到許多人的幫助與指示,才得以將影片剪輯完成。想到這些人,心裡還是會暖暖的。這個過程比《閃回計畫》更有壓力的地方是很多資料需要求證,而且時代幅度橫跨的長,就要特別去找沒有版權的歷史資料片做剪輯。可以歡迎大家點擊上方紀錄片的連結,你可以到資訊欄裡翻閱所有的影片及圖片素材。

歷史資料片及視覺設計範例

以上都是不好的示範。請大家盡可能不要單打獨鬥,因為沒有人可以跟你分擔疲勞的情緒。然而,每當我想起許多導演的必經之路是徹夜難眠也要控制預算,做出效果、在外風吹雨曬也要讓電影拍成,與技術人員調度場景到筋疲力盡;我的辛苦真的只是當今創作者的開胃菜罷了。無論是收音還是調色,我還有好多需要進步的空間。面對藝術時,我除了享受它帶來的樂趣也想做的更好──不然就沒有去做的意義了,對吧?我記得兩支影片上線的那一天,高雄的下午一樣明媚。我總算放下了心中不辜負計畫的大石頭,沉浸在穿透房間裡的陣陣微風。果然,堅持到最後一刻也是一種信仰。

  • 註一:葉理溫是亞美尼亞的首都,英文為 Yerevan。
  • 註二:我都用 Adobe Premiere Pro 2017,希望以後有機會支持正版的。
  • 註三:在世界聯合學院裡,我們會將同屆同學稱之為 co-years,若是學弟妹則為 first-years aka firsties (一年級生),旨於減少前輩、後輩概念的分類,盡可能讓所有人打成一片。
繼續閱讀 | 回目錄

第三課:有時候,你真的得停下來好好休息。

Lesson 3: Sometimes, you have to stop & take a break.

我 17 歲的第一份打工機會是幫高師大的教授做論文翻譯。我的英文可以在普通高中維持在一定的水平都是感謝這位教授,所以我到現在還是有跟她保持聯繫!由於我想體驗遠端工作及接案的程序,回來台灣以後,我開始去思考我的專業到底在哪裡。因為我的理科表現不算突出,我還是得以文科的角度去思考,發覺我的專業實力水平還是得建立在「英文翻譯」的領域上。

今年我有在 Tasker 接案網上成功談到一個多媒體音樂課程的翻譯案件,總金額是五位數、二開頭,報價是我提的。這份案件是跟台北某工作室做接洽,實質內容有涵蓋著作權法 (copyright law 註四)、聲景音樂 (soundscape) 及 EDM 等等主題。因為有簽保密條約,在這裡就不多做闡述。上了接案網以後,綜合學經歷等條件,其實我沒有十足把握可以接到任何案件,因為高手雲集啊!然而,在跟眾多業界老手去爭為數不多的案件加上我的工作年資等同於零的條件下,我非常幸運可以談下這份案子。原本還有另外一個企劃案是要翻譯「設計工程」的影片,但是我高中沒有任何設計科的培訓,所以只能勉為其難的推遲掉這個機會。時間證明沒有接下第二個案件是一項正確的決定。

Tasker 出任務的工作室畫面

從十二月到四月底,我總共翻譯了 18 個小時的教學影片,超過一萬多條的中文字幕至英文,因為 AI 翻出來的基本上只有 20% 可以利用吧!剛開始,學習新的事物都很美好 — 第一次摸索怎麼操作 srt 跟 txt 檔、如何加快翻譯效率、透過國教院字典翻查音樂專有詞彙,我總感覺有慢慢步上軌道。然而,日復一日的翻譯工作開始讓我感覺,我開的價格根本不符合每個月貢獻的工時。我平均一個小時可以翻出 70–90 行的字幕,但是一份翻譯檔都至少都有 1000 行,每天如果花四個小時做翻譯,最多也只能翻 320 行。況且,這也不是我唯一一份工作。基本上,每天只要沒有在教課、通勤、準備教材、打工或著剪紀錄片;我的時間都貢獻在翻譯上。如果要做得快,身為接案者也必須為品質把關。狀態差的時候也必須吃飯、睡覺、看個劇耍廢,所以我要特別感謝 Netflix 韓劇《那年,我們的夏天》成為我那時候每天疲憊不堪的精神糧食,推薦給對獨樹一格的愛情劇有興趣的各位。

回到正題,前面提到的每小時 70–90 行已經包括了查專業詞彙及重新聆聽講者原意的時間成本,甚至連最後檔案要審查的時間都還沒有算進去!可想而知,這四個月簡直每天跟時間賽跑,很像是跑一場看不見盡頭的全馬馬拉松。漸漸地,心中被做不完企劃案的恐懼給填滿,我開始怕了。

《那年,我們的夏天》官方海報 & 某一課程滿滿92頁的字幕檔…

以前國中是個推崇成績為上的書呆子,可以日以繼夜的讀書寫報告。連在高中期間,我也用極為不健康的方式來複習每學期三次的段考。然而,二十歲了,經歷了三段不一樣 (雙語國中、體制內高中、UWC) 卻同樣激烈的國內外求學經驗;我的身體已經沒有辦法在超載運作了。二月初已經來到身體每況愈下的前兆,沒過多久就急性胃潰瘍及出血。那時候,我打工的場所連休一個禮拜不用上班,我就每天守在電腦前面六到七個小時,中間吃個飯喝水,可說是從早到晚做翻譯。別人過年是好好休息跟親戚出去玩,我卻要聽著老師乏味的個人演講,實在是聽覺疲勞,想起來都還會怕。一樣的聲音,循環撥放,就算是簡單的日常用語要翻譯也是聽得頭昏眼花。回首我十二月做下的決定,有時後悔會湧上心頭,想說要是當初沒有接下這個案子,自己也不用那麼辛苦。但是,這堂課並不是跟後悔有關連,而是跟「休息」做結合。畢竟,毀約就會前功盡棄。當我給工作室的前輩回傳合約的當下,就給自己立下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期許,一定咬緊牙根也要把它做完。許多事情嘗試第一次,就會漸漸體會到它的辛苦。我到最後有學到蠻多音樂專有名詞還有不同音樂類型 (genre) 的風格差異。整體課程就是給一般高中生的入門課 (introductory course),若是懂一點樂理會更吃香。

內湖蔚藍的天空

總而言之,不要高估自己的體力。俗話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聽起來很像耍廢的藉口但也有它的道理存在。有時候,我很糟糕,寧可在休息時間滑手機也不願意睡個三十分鐘的午覺,直到迎來了身體健康崩塌的臨界點,甚至跨過去了,才懂得珍惜它。這些都是很好懂且講到爛的道理,像是三餐規律、吃有營養的東西、不要熬夜、多喝水、多睡覺,但是做不做得到就看個人的意志力囉。如果你覺得你很忙,至少撥個三十分鐘到一小時運動或著找朋友出去。如果不喜歡社交,做家事、煮飯、騎腳踏車出門買東西也好,反正任何是可以動起來的事情,至少每天做一點:充飽電,再出發,才有繼續生活的動力。每個人都值得一段好的休息時光。

回目錄

--

--

蔡秉言 Jeff Tsai

A bilingual mind [雙語頻道] - Rooted in Taiwan, grew out of my shell in Armenia, and betting futures in the U.S.